欢迎来到高校猎聘人才招聘网!客户服务热线: 投递简历邮箱:gxlprcw@126.com

沪上就业市场海归“就业光环”有所消褪

2019-09-24 点击:6278

留学“烧钱”,回国就业年薪不足10万元?最近,随着毕业季临近,一份某在线教育平台发布的《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在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上引起热议。

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底,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85.71万人,有365.14万人选择在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,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.46%。其中,2018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.94万人,这一数量为近十年之最。

2019年,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再创新高,达834万人。随着国内教育质量不断提升,海外留学经历逐渐普遍化,“海归”身份似乎不再处于招聘链的顶端。4月底,这份走红网络的调查报告指出,近三成“海归”年薪低于10万元,与期望薪资存在落差。同时,约三成认为工作完全未达预期。

本想出国“镀金”,结果“未达预期”,这到底是真是假?记者通过调查海归人才高度集聚的沪上就业市场发现,海归的“就业光环”确实有所消褪,收入不及同龄本土毕业生的情况也不是个别现象,但这并不意味着“海归”丧失了职业竞争力。

毕业时间错位、没有实习经历

“跟不上趟”成求职短板

拿到学位回国,已错过秋招;等到春招,岗位所剩无几;“零实习”也成绕不开的问题……“海归”回国求职看似有不少“劣势”。

赴英留学一年,再回来找工作,从一开始,马鑫就落后了。2018年11月中旬,拿到硕士学位回国,她已错过秋招大潮。等到春招,岗位所剩无几,学传媒的她不得不拓宽选择领域,营销、销售等岗位也都试过,投过70多份简历,参加十几场面试,只应聘成功2个。半年过去,马鑫无奈选择留学中介提供的工作机会。

受毕业时间限制,求职这场战役中,“海归”只能“孤军奋战”。“本科时期的同学要么还在读研,要么已经工作。”马鑫说。更实际的是,这份“孤独”背后是信息缺乏——没有辅导员推荐招聘信息,没法参加用人单位的校招宣讲会,也没法和周围人交流面试经验,马鑫好似被困于围城,在企业官网和招聘网站海投简历成了唯一出路,“可各路推荐的竞聘者已够企业筛选,我投的简历不一定能被看到。”

“入口”窄,想要进去的人却不少。2017年6月,盛和在英国拿到金融硕士后回国,应聘面试时发现,岗位候选人中差不多一半有海外留学经历。《报告》也表明,51%的“海归”主修专业为商科,互联网、金融、咨询等高薪领域成为就业热门选择,择业领域的集中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。

岗位供不应求,可“海归”素质不一定完全对口。“零实习”这块“短板”成了盛和求职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,“金融行业看重工作经验,但大学时忙于做留学准备没时间,国外找实习又很难。”语言障碍,政策限制,且学制短、学业重,众多因素使得“海归”很难像本土高校学生一样,边读书边实习。

另外,国内发展日新月异,营销新思路、传播新玩法层出不穷,这常令“海归”觉得“跟不上趟”。比如,在面试中第一次被问到“企业应该如何运营短视频APP”时,马鑫一头雾水,“出国前火热的不是微信、微博吗?抖音、快手崛起速度这么快?”行业形势变了,发展方向改了,经济政策不一样了,回国后,很多“海归”得从头学习,重新适应。

企业对本土毕业生的偏爱,张毅深有感触。他即将从澳大利亚名校本科毕业,主修计算机科学专业,本以为可以轻松进入心仪的互联网公司,没想到,去年秋招,只有一家小公司给了面试机会。“群面环节,面试官明显对就读于本地大学的人更感兴趣。我后来问到,他们甚至只是普通一本毕业的学生。”没办法,张毅只能选择继续赴澳读研。

错位的不只是工作能力,文化观念也可能和国内环境发生冲撞,对“海归”这一身份,“不接地气”是不少用人单位所担忧的。林锦在一家港资民营企业从事人事工作,她认为,需要接洽政府机关的岗位,或是得和当地人打交道的工作,本土高校的毕业生更具优势。“即便面对的是公司内部的行政部门,‘海归’沟通时总不太顺畅,可能是他们对这方面事务了解和接触较少,没形成习惯,也不懂方法。”

自我评价过高,是用人单位招聘时避开“海归”的另一原因:这一方面意味着更高的薪资要求。根据林锦的经验,“海归”对薪资的预期平均比国内高校毕业生高出10%到20%,这让不少亟需降低用人成本的中小企业“望而生畏”;还有就是更短的供职时间,非行业龙头企业往往担心,教育背景更好的“海归”会以当下岗位为跳板,暂时就职是他们积累工作经验以谋求更好职位的手段。

陈羽服务于一家外企,负责人事招聘,他发现,有的“海归”容易产生被大材小用的想法。“去年8月进了一名‘海归’,美国名校硕士毕业,在海外有不到一年的工作经历,面试表现很好,但入职第五个月转正汇报时,就感觉他心态很浮躁。”不能踏实于本职工作,无法安心于基层工作,类似现象屡见不鲜。其实,陈羽认为,相较于教育背景,肯付出努力才是职业上升的关键因素。

在意礼节性细节、善主动表达

人才平均值高于本土学生

语言表达能力强、有自信,能熟练且地道使用英语交流;有更坚定的职业选择、更清晰的职业规划……这些都是“海归”重要的加分项。

虽有“海归”入职后表现不尽如人意,但陈羽认为,在人才质量这一呈“正态分布”的图谱上,他们的平均值仍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。

“邮件、电话或短信,无论哪种形式,给‘海归’发出通知后总能收到表达感谢的回复,这个细节国内的学生基本不会注意。”陈羽说,礼节性习惯虽是小事,却能给人增加不少好感。

另外,“海归”往往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有信心,能熟练且地道使用英语进行交流,使他们在面试的自我介绍和成果展示环节大放异彩。“国内学生经常等别人先开口,‘海归’能更大胆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。”

更坚定的职业选择、更清晰的职业规划,也是重要加分项。求职前,“海归”曾经历过很多次选择——是否出国深造?主修哪个专业?是否回国发展?陈羽也有两年留美经历,“就个人体会,要做出决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得一遍遍叩问自己的内心。”况且,少则几十万元、多则上百万元的留学费用使得每个决定都“价格不菲”。

“如果没有这一年留学经历,我不会入这行。”去年8月,顾欣拿到英国时尚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回国,现在刚入职一家时尚品牌公司不足三个月。两年前,本科毕业,她的专业是国际政治。“从初中就开始看时尚杂志,也喜欢看各种展览,大学尝试给时尚博主写稿,想从事相关领域工作,又缺乏造型或创意方面的经验。”国内相关专业大都要求很高专业度,大三时,顾欣决定靠出国留学转行。

通过留学成功实现“转型”的不只顾欣一人。王哲本科学的是材料科学,今年6月即将从美国材料科学、工程管理双硕士毕业,从基础科学转向商科,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,成为产品经理。她现在就读的大学在互联网行业声誉颇高,这一教育背景不仅能帮她轻松闯过简历关,领域内丰富的校友资源还能帮上不少忙。

求职过程中,王哲目标明确且专一,直奔“产品经理”,实际上,她对这一岗位的认知从两年前才逐步建立。“到美国留学的第一个学期,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,在京东宣讲会上我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个岗位,之前参考本科同学找到的所谓好工作,我以为自己只能做咨询、数据分析或商业分析等相关工作。”两年留学,写网页,码代码,学习AI算法,王哲渐渐发现,她不排斥和数字、代码打交道,策略分析和用户心理研究更是她擅长的领域。

找准就业方向,王哲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,不仅深入汲取专业知识的养分,视野也进一步打开。“应聘AI产品经理时,从面试官那里得到反馈,他们更青睐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学生。”王哲说,国内AI尚属新技术、新概念,在她就读的学校,AI已经“被说烂了”,领域发展更前沿更成熟。不可否认,这样的大环境为她求职提供了更多机会。

在林锦供职的公司,捧“海归”的风气依旧盛行,“我也觉得奇怪,这是不是一种惯性?”每年3月,公司会分别于美国和英国开设海外校招专场;招聘季结束,新人中“海归”的高比率是各招聘板块拿来“炫耀”工作业绩的数字;提供给“海归”的薪资较国内毕业生上浮10%到20%。“同等能力水平情况下,国外某不知名高校毕业生和国内211高校毕业生,我们大多会选择‘海归’。”林锦说,目前公司约40%的员工有海外留学背景。

林锦发现,这种“惯性”的形成并非毫无缘由,比如,除了个人能力,其连接的社会资源也是用人单位招人时会考虑的因素,而“海归”的家庭背景一般更优:“去年有个英国‘海归’应聘融资岗,学校一般、能力一般,但我们还是留下了他,因为这是个需要和银行、券商打交道的工作,而他的父母都在银行工作。”

做喜欢的事、提升能力更重要

认清现状刚毕业要求别太多

在国外读书,认识的人、体验的氛围不一样;没有父母照拂的生活也锻炼了意志品质……不要求回本,自身能力有提升就是值得的。

虽求职中遭遇诸多困境,但当被问及“是否后悔出国留学”时,多位受访者都毫不犹豫地表示“不后悔”。

“我就是年薪不足10万元的那三成。”顾欣笑着说,跟国内毕业、月薪轻松过万的朋友相比,父母也曾埋怨送她出国成本高、回报低,“不过开心就好,毕竟自己喜欢”。“半路出家”进入时尚圈,当前薪资水平也和她回国前预期相差无几,“刚毕业不能要求太多,要认清自己的现状。”

在英国读书一年,老师课堂传授知识量有限,但认识的人、体验的氛围让顾欣觉得不虚此行。线下活动推广、买手店陈列、和朋友共同创立新品牌……回国后的半年待业期,还给了她在更多领域尝试探索的机会。

“一年花掉的钱我工作十年也攒不下,出国前我就想到了。”马鑫觉得,教育投资本就不该要求回本,自身能力有提升就是值得的。除了教育背景得到优化,在国外读书没有父母照拂的生活也锻炼了她的意志品质,“很独立,面对困难时能更快调整好心态”。

投出20多份简历,拿到50%的面试通知,收获5家企业的录取通知书,赵哲的求职成绩单似乎足够出色。“我硕士阶段的学习完全是职业导向型,从申请学校开始就在为求职做准备。”2017年9月出国,当年秋招,她就参加了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举办的专场招聘会;去年暑假,为了更好了解国内用户心理,她选择回国实习,开始投递简历;今年寒假,已有录取通知书在手,想再给简历加点筹码,她仍回国做了一个月短期实习;春招结束,她终于将满意的职位收入囊中。

“希望自己无缝衔接就得抓紧时间。”王哲觉得,就业市场早已人满为患,就业准备要趁早,留学“镀金”的心理可能会耽误“海归”做进入职场的准备,这样就会竞争不过国内毕业的学生。(文中人物均为化名)